护士用葡萄糖替代高价药被停职 卫计委警方介入(来源于法治晚报)
法制晚报讯(记者 杜雯雯)用葡萄糖替代高价的丙种免疫球蛋白为患儿滴注,担任护士工作10余年的护士彭娜,走出了职业生涯的一步错棋。幸运的是,两次专家会诊结果表示,被换药的川崎病患儿康康目前病情稳定,但其父母钟勇夫妇仍担心孩子因换药事件带来未来的健康隐患。
彭娜所在的江西省儿童医院陷入舆论漩涡,作为当地最好的儿童医院,公信力和药品管理规范遭到质疑。
彭娜暂时被停职停薪,当地警方向《法制晚报》表示,调查重点在于彭娜换药的行为,到底是不小心遗失药物后做出的错误决定,还是有其他营利性目的或违法行为。若存在违法行为,绝对不会姑息。
事件 孩子遭遇换药 家人担心其他病变
4月15日,南昌微雨。傍晚时分,钟勇拎着装在保温盒的饭菜,开车前往位于阳明路122号的江西省儿童医院,给住院的4岁儿子康康送晚餐。
每隔几分钟,钟勇的手机就会铃响——这些来电中,几乎都是表达关心慰问的亲戚朋友,和找他核实细节的媒体记者。
正好赶上晚高峰有些堵车,连日来的忙碌让这位年轻的父亲坐在车里,显得有点憔悴。
“我领导说在网上看到了新闻,给我准假,让我先处理好儿子的事。”钟勇摁掉通话结束键,转头对《法制晚报》记者说道。
本月9号,儿子康康出现连续多日的反复高烧、嘴唇干裂、杨梅舌等病症后,钟勇夫妇把他带到江西省儿童医院就诊。医生给出明确诊断:川崎病,需住院治疗。
康康所患的川崎病也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的患儿在5岁以下。按照常规,医院开出了静滴丙种免疫球蛋白(下文简称“丙球”)和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案。
丙球是治疗川崎病的必需药品,属于自费类的贵重药品。按照体重,康康需要26瓶丙球,分两天打完,每天打13瓶。
然而在4月11日,康康在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期间,管床护士彭娜擅自用空针抽取葡萄糖注入打完了的丙球空瓶中给康康输注,被同是从事护士工作的、康康母亲李婷发现异样后叫停。
事后,医院表示,目前已组织了两次专家会诊,康康病情稳定,换药一事由于处理及时,没有对康康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9岁的护士妈妈李婷一边给儿子喂饭,一边向记者陈述自己的担忧:“川崎病患儿的免疫力很低,治疗效果不好以后有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病变。”
还原 母亲意外发现换药 不认可院方解释
康康就诊住院的这家公立儿童医院,有着61年的历史,系全国首批三级甲等、省级综合性儿童医院。
钟勇告诉《法制晚报》记者,每瓶25ML的丙球价格为396元(并非之前媒体报道的每瓶500元),26瓶共计10296元。在参考了同病房患儿家属交的治疗费用后,钟勇先交了1万8000元,以保障孩子住院期间治疗费用充足。
令钟勇感到不安的是,在这家江西省内最好的儿童医院里发生的换药行为,如果不是出于妻子的职业习惯和照顾儿子的细心,很有可能就不会被发现。
4月10号,康康按照医嘱正常滴注了13瓶丙球。李婷发现,正常装在瓶中的丙球会产生“泡泡”,正是这一细节,让她注意到第二天儿子被换输葡萄糖时的不同。
院方在随后的公告中,对护士彭娜的换药行为做出如下解释:在输注过程中彭娜发现剩下药品的数量与医嘱总量不符,少了1瓶。因为是贵重药品,彭娜一时不知所措,害怕承担责任,担心要自己赔偿,便擅自用空针抽取20毫升5%葡萄糖注入放在治疗车上打完了的丙球空瓶中给患儿输注。
对于医院的上述说法,钟勇夫妇并不认可。
李婷告诉法晚记者,自己是另一家医院的手术室护士,在医院流程中,对于贵重药品应当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为此,她也专门咨询了自己医疗圈子里的朋友,友人告诉她,类似丙球这样的贵重药品,有多少瓶、打完没打完的都会放在病人床边,全部打完之后,需跟病人家属确认无误后再收走空瓶。
据李婷讲述,医院里也一度传出彭护士灌注葡萄糖是为了“冲管”的说法。
对此,有医生向《法制晚报》记者介绍,冲管一般是为了避免前后连续输入的两种药液产生反应,会选择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冲管。但康康输液时连续13瓶都是静滴丙球,在第10瓶时冲管的说法并不成立。
此外,该名医生表示,就算是冲管,考虑到交叉感染的风险,也不应该把葡萄糖灌注到已用过的丙球空瓶中为患者静滴。
《法制晚报》记者了解到,在李婷刚发现护士彭娜换药之后,彭娜并未立即承认,李婷提出先更换一瓶丙球为儿子输注,并留下那瓶葡萄糖备查。随后,彭娜将此事告知了当班护士长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