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男孩被高坠玻璃砸昏:一切都从头来过(来源于新闻晨报)
10月10日8时许,6岁的小顺风在上学途中遭遇“飞来横祸”,被学校附近武威东路颐和华城内高处坠落的一块玻璃砸中,当场“昏迷、躁动”(详见2017年10月11日新闻晨报A06版)。
如果没有那块从天而降的玻璃,现在的小顺风应该参加架子鼓8级考试,爸爸应该会继续做着空中飞人,妈妈会继续构思着小顺风下一步的培养计划:在小顺风的课表上,架子鼓、篮球、国际象棋、奥数会交替出现。
如今,小顺风每天需要反复练习的是,如何吞咽、如何抬手、如何说话、如何坐、如何站、如何用手指拿住东西……那一瞬间,他被那块从天而降的玻璃,带回人生的起点,只有全力逆风奔跑,才能做回曾经的小顺风。
只是,被那块从天而降的玻璃带回起点的,又岂止是小顺风?
艰难的康复
12月20日下午2点30分,高空坠物后第72天,小顺风转入脊柱神经康复中心第3天,同济医院康复治疗室内。
康复师顾春雅已经等候多时,她的手里握着一大包海苔口味的“张君雅小妹妹”干脆面,这是上午一位年轻的治疗师专门买给小顺风的。6岁的小顺风,是这个康复室里的名人,无论是治疗师姐姐,还是同样在康复治疗的“北京奶奶”、“舌头酸爷爷”,都愿意和他聊上几句。
“小顺风,上午是不是有个怪叔叔,一定要你喊他哥哥,只要喊了就送你‘张君雅小妹妹’?”顾春雅,摇着手里的干脆面,逗着小顺风。
刚刚午觉睡醒的小顺风尚有些困倦,但还是在妈妈的提示下,努力回忆起来。
这段时间,小顺风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不停引导他说话,帮助他恢复语言功能。好脾气的小顺风有问必答,尽管有时候,这些要求对于他而言颇为艰难,比如回忆只见过一次的某人的模样,背诵某个复杂的英文单词,或者用很大的音量唱歌。
“他非常聪明,情商非常高,非常配合治疗,比大多数孩子都优秀。”为小顺风完成头部手术的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海舰,还特地用了一个人们很少形容儿童的词来形容小顺风:“儒雅”。
然而,即使好脾气的小顺风,在艰难的康复训练中,也会犯难。那袋“张君雅小妹妹”,便是康复师顾春雅用作激励他完成康复任务的奖励。
康复训练从抬起左手开始。小顺风平躺在治疗床上,他抬起左手,放下左手;用左手碰鼻子,再收回来。由于缺乏力量,他的每个动作都非常缓慢,右手总想抬起来去帮助无力的左手,爸爸不得不在一旁压住他。
顾春雅用手指在空中画圈,引导小顺风左手举起,跟着轨迹前进。这个动作,需要小顺风将左手持续举高。重复了几次,小顺风都只能举着手跟着画半圈,随后左手就像自由落体一样,坠了下来。
“好差啊,现在都是最基础的,我还没有加沙袋呢,你要闯关啊。”顾春雅假装生气道。
小顺风不说话,他停了一下,又将手抬了起来,这一次,他坚持到了一圈半。
“他是很‘要’的。”一旁的顺风妈妈说,“之前练习架子鼓,别的小朋友都坚持不了,他就一定要打下去。”
当天,顾春雅为小顺风安排了一个新动作——膝行。
这是本次康复训练的最后一项内容,经历了手部训练、站立训练、走路训练等内容的小顺风已经很疲倦,几乎一跪下,他就垮在地上了,怎么跪都跪不稳。
一直用雀跃的声音鼓励小顺风的康复师顾春雅难得严肃了起来。
小顺风低声哼着,随后哭了。爸爸妈妈都低着头不理他,他很快自己控制住了情绪。
顾春雅将动作拆解开,迈左膝,超过右膝,迈右膝,超过左膝。对于小顺风而言,迈左膝,意味着要将无力的左腿抬起,迈右膝,意味着所有的重量都要放在无力的左腿上,其中涉及的重心转移技巧颇为艰难。
只前进了两步,小顺风就又栽倒在了地上。这一次,他整个人瘫在了垫子上,不起来了。
一直假装看不到的爸爸发火了:“你瘫成烂泥做什么?你要想变成烂泥,瘫在家里,就不要做了!”
原本还低声哼哼的小顺风不吭声了,几秒钟后,他自己艰难地爬了起来,颤颤巍巍地在康复师的帮助下,继续抬腿向前……